前段时间有件事情挺凶的就是蛋壳公寓暴雷。因此应运而生出很多,诸如“年轻人第一次被赶出家门”之类的“俏皮话”。其实蛋壳公寓这套类似玩法,在制造业也有,而且比这还狠。蛋壳的CEO还要被调查,我知道的那几个老板根本就不跑,全套下来“合理合法”。当时掀起过一阵腥风血雨,在创业老板圈里是被奉为经典案例口头相传的,即使是这样,也不是所有办厂的都清楚有这回事。
蛋壳的玩法的逻辑是“高收低租,长收短付”而我这个套路就需要举例子了。那么假设:我是一家做滑板车的,外贸企业老板,但是滑板车所需要的所有配件,像电机电池,塑料件都是外面进的,而提供这些配件的厂商老板。比如说是张三,那么最开始,我从张三手里拿货的时候,是付现金的,配件给我,我现金马上付给你,然后产品就是能不能稍微便宜点。
这样的生意做了几次以后,我就要开始欠账了,我对张三说法是,都付现金,我没有太多钱可以周转,生意是做不大的,现在每个月只能做一百万的生意。但假如说你给我欠账,就相当于我用更低的价格,拿到了原先质量的产品,这极大降低我的成本,那我就有胆子去做两百万乃至三百万的生意了。我外面订单是有的,但我没有那么多钱去周转,所以你接不接受我用赊账的方式,从你手里拿货,比如货值十万的电机。
但想必,屏幕面前的观众朋友,大概率是不会同意的。这个很正常,因为相当一部分观众啊,都还在读书,年纪不大。可接触过工厂(业务)朋友就很清楚,欠账在制造业中它是惯例,甚至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规则,正经做生意也会这样,前几次都是现金付,慢慢熟了以后肯定是要开始欠的。还是不理解的观众,可以回想下最近蛋壳公寓的事情,除了租户和房东,为什么还有一批供应商也在维权要钱,他们背后其实也就是这个机理。
说回主题,那么黑心资本家,折云江想要赊账拿货,我都不需要怎么去揣测。作为配件商的张三会怎么想,他一定会同意,因为假设每个月我从他手里拿两千套电机,货值可能是十万块。但张三他也是想,每个月和我做二十万三十万生意的呀。做生意谁会嫌赚钱少,又不是做慈善,电机的螺丝又不是他自己拧的,都是下面工人加班加点负责生产。
其次我的要求也是合乎常理的,因为滑板车一般是做外贸嘛,那我到客户手里收款也是有个周期的呀。外国人付钱也不是说一次性付清的,那我没有那么多钱去垫货,规模肯定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虽然这样看,张三相当于变相的借钱给我做生意,可能说成本就四五百的电机,两百乃至于一百我就直接拉走了。
但客观上说,只要这个故事里的我,会付钱,那张三他就是赚的,而且比之前付现金的要多赚很多倍。至于风险,做生意肯定是有风险的,而在张三这些供应商眼里,我是一个什么形象。我不缺客户,赚的是美元,要量越来越大,而且很有信用,和很多国内的老板相比,已经是霍比特中的姚明了。假如说有人要杠,我做生意就是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先不说,你是怎么把厂子开到现在的,单就这个事情,就不是大家以为的那种。主动权在配件厂张三老板手里,其实这话里有话还涉及到一层潜在威胁。就是别人做生意都是可以欠账拿货的,为什么你不给我赊账,那我为什么还要买你家的,这个配件难道全国就你家能做是吧。还是说上面都是镶金镶钻的,几万块钱的生意也都没有了。我找愿意给我赊账的,我找别人去了,在基于这套理论框架下,所有给我的滑板车提供配件的供应商都会同意我欠账拿货的要求,这是板上钉钉的。
观众朋友们,月月玩提醒看到这你就要注意了。那么到现在为止,有四五家乃至于十几家配件厂,就被我用这种威逼利用的方式,裹挟到了自己的战车。用金融话术通俗易懂的讲,就是加了杠杆。所谓的杠杆就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在这个故事里,我可能自己本金只有一百多万,但是我可以从那些配件厂老板手里,源源不断的用成本价的百分之三十或百分之六十的价格拿货已经隐性的膨胀到了四五百万,乃至于更多。随着配件商在我身上的沉没成本越来越多,事实上老板普遍是钱比脸皮重,我不给钱白拿货都可以,因为欠钱的就是大爷,我这家企业要是倒了,这些给我供货的配件厂全得“死”。
况且现实里发生的事情,要比故事里的还要魔幻。半年算一次钱,付钱的时候给一张半年承兑汇票的。在这样的车轮滚滚下,那作为操盘手的我,生意规模是怎么样的呢?头三个月,可能只敢做五百万的生意,到六个月以后,可能就能做两千万的生意了,年以后就五六千万了。当我生意做到五六千万的时候,行,这里就来了个非常经典的操作。我把做电机的张三,卖塑料件的李四,和搞电池的王五,以及其他所有给我滑板车供货的供应商,我把他们都叫到一起。说我的外贸客户一直以来都是些印度人,那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做外贸的都懂,那些印度客户拿货跑路了。我资金链断了,企业要倒闭了,我欠你们的钱呢大家现在算一下打个折头付付掉。假如我企业倒闭,也都是有限责任公司,你们要么是拿去法院上诉讼,反正我企业呢也没有什么资产。厂房也租的,平时开那辆卡宴也是贷款按揭的。要么我们现在商量好,付多少钱,比如说我欠你张三一百万,那么就三十万打折付付掉,这件事就算这么了。你要是不肯呢,找美传月月老师也好,自己去法院上诉。这样的套路,所有的配件厂商都没有办法只能同意。能回点血就回点血,因为老板都知道,哪怕是对方经营正常的企业,打官司要钱也是很麻烦的。那么倒闭破产的企业,要是还去走法律途径,那个钱就没什么机会了。
但实际啊,我这个做滑板厂的老板,他不是说没有生意,也不会脑子不灵清,找印度人做生意。实际上这个厂给我破产掉以后,那么欠的债只要还一部分就可以了,这里插句题外话,特朗普当年也是这么搞的。然后像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老板破产就都没钱了,得看人和公司成分。有些正经做生意的,那可能破产就翻不了身了,但像故事里的“我”这种搞歪门邪道的,公司破产等于发财。债务清算等于财富自由,因为五千万的欠债,可能最后只要一千多万就能搞定了,那么剩下的全都是我的纯利咯。而余下的那些钱啊,事实上我也没有转移,因为那些都在国外客户手里。他们从你这买走五千万的滑板车以后,那钱也是,自然按照合同分期打给你的呀。接下去那些没到账的钱,就不用打这个公司账户上了。因为公司破产了呀,那我对外国客户说,那些钱慢慢的给我付其他公司,我另外的公司再开一个,或者用别人的名字,或者开在其他地方,把这些钱打给那些公司。然后我再私底下慢慢转移回来,相当于我凭空多了三千万的利润。
然后这个案例是非常经典的,现实中的一些老板老总,他们后来喝茶的时候复盘,就大致能推演出来。就故事里的“我”开始就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甚至什么,甚至于我一开始都没有客户,我没有路数也没有后来那么多配件厂支持我低价拿货,乃至于我对外贸都一窍不通,除了一两百万的启动资金,我可能一无所有,我怎么就能把这个骗局支棱起来的呢?怎么打开的市场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赔本卖嘛。打个比方,辆滑板车上面的所有配件,成本合起来是两百块钱,然后我组装也需要成本的嘛。那么招些小工负责组装,出来后可能我两百十块,两百二十就拿去卖了,我根本不赚钱。甚至有什么,我可能稍微赔点钱。挂一百九,卖一百八,本身东南沿海这边,就是外贸订单尤其集中的。产业的规模效应反应到产品身上,就是成本价格的极低,同等质量的一个五金配件,其他地方生产出来的最低成本就是十块钱。它挂到市场卖就已经是五块钱一个了,这还是本地厂商相互压价的结果。然后在这样的规模效益下,突然永康那里冒出来一个人说,我这个零件啊,产品质量一模一样的。你是客户你肯定是价格越低越好,用脚投票的呀,至于说其他的同类型厂家,厂子关了回家种地吧,不可能争得过的。唯一的希望就是人家抢占的市场份额不够大,虽然现实情况(故事)是:做滑板车的我,本质上是“五块钱的零件拿来卖三块”外贸客户用脚投票,都到我这来买,买的越多,我找张三他们配件厂拿的货也就越多。客户这边,大概率是会到账的,虽然一般也是分期到账。然后供应商也就是张三这边,除了最开始几次我是付现金的,到了后面都是以极低的价格赊账拿货。可能说两百来块的滑板配件,我只要付出一百的真金白银,就能拿回来了。组装一下,转手卖个一百八乃至一百九,市面上其他同类产品,普遍是二百二、二百三往上的,这波直接是降维打击。一个能打的都没有,随着客户逐渐向我靠拢,很快我的资金盘,就会积攒到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假如我这个时候准备收手,那么账面上是,有五千多万的应付款,就是我欠张三他们的钱啦。然后客户这边是亏本卖,那么只有三千多万的应收款陆续到账,大概有两千多万。
那么这个时候,我不装啦,我摊牌啦,我企业就是要破产了。你这五千万应付款打折头,愿意吗?配件商说愿意的。那我就三千万赚到手咯,这个玩法,我们这边一般叫杀猪。而且这一招是杀猪杀的最狠的一种,不留后路的。假如说我以后还想做滑板车生意的,那么这些被我坑过的张三王五们,是永远不会再与我合作的,我得去找其他的供应商。
然后现实里呢,这样操作的人不少,我知道的就有好些个数。这样子的老板,有些是这样做做然后发家致富的。然后很多那些做的大的老板,听到这个事情以后,第一反应是“麻了,还有这样的操作”然后互相讨论。复盘出其中核心理论后,自己多多少少会用一点,就是赚多赚少的事情了。有些狠的,说是一次要杀这么多进来的。
有些就比如说打个折扣啊这样子(钝刀子割肉)上流供应链啊,碰到这些普遍是比较弱势的,这没有什么办法,这点是做配件最倒霉的地方。然后也会有很多商业鬼才,在其他行业重演的,这个也很多。如果是没接触过的老板,看完文章以后,做生意要留一手防备此事发生。
假如你也是某个小老板,也听到过这件事情的,可以评论一个“真实”这样我后台能够收到反馈,知道大家什么是不清楚的,以后可以着重讲解拆招的方法。
发布者:月月玩 美传月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eyuev.cn/yueyueyingxiao/1699.html